【五洲新语】李毅中:工业制造业的使命和担当
发布日期:2022-08-31

导语

8月24日,由深圳工业总会创办的第十一届“五洲工业发展论坛”在深圳广电集团演播大厅隆重举行。本届论坛以“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 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”为主题,主要包括“工业立市 制造强市论坛”、“2022粤港澳大湾区质量品牌高峰论坛”两大重要内容,国家相关部委领导、制造业界专家、著名学者、知名研究机构齐聚一堂,把脉工业品牌发展新趋势,为深圳工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,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今起,特别推出“五洲新语”专栏,分享业界大咖在论坛上的精彩观点。

0 (12).jpg

论坛上,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发表“工业制造业的使命和担当”主旨演讲,围绕大变局新形势下稳经济稳增长工业担当重任、建设制造强国“十四五”要有新进展新突破以及深圳市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、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树立了榜样三个方面展开。

阅读提示: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

一、大变局新形势下,稳经济稳增长工业担当重任

(一)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

美国视我国为主要的竞争对手,特别是拜登政府网罗盟友国对我国进行遏制、封锁、打压,这是美国长期的战略。近来,美国又出台了芯片科学法等系列法案,这显然是针对我国。

各国都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,本土化、区域化、多元化,甚至封闭化,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情况下,进行调整也在情理之中。有可能对高新技术和绿色低碳构筑新的贸易壁垒和技术门槛。

疫情还在全球蔓延,经济恢复缓慢,美元超发,接着美联储加息缩表,已经引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。俄乌冲突加剧了国际能源和部分资源、粮食紧缺,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。

(二)国内经济面临“三重压力”,稳经济稳增长刻不容缓

国内来看,面临“三重压力”,叠加着疫情的困扰和工业固有的结构性矛盾。中央强调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。国务院5月25日召开了稳住经济大盘的电视电话会议,稳经济稳增长刻不容缓。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上半年GDP增长2.5%,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%,第二产业增长3.2%,第三产业增长1.8%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.4%,工业占GDP比重为34.1%,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。其中制造业占比为28.8%,同比增长0.7个百分点。细看单月工业增加值,4-7月份的增速分别为-2.9%、0.7%、3.9%、3.8%。服务业受疫情重创,恢复起来更加困难,所以稳经济稳增长,工业的责任更大,担子更重。

要实现全年的预期目标,这个任务异常艰巨。当前需要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更加努力:

2 (9).jpg

一是防控疫情下要着力抓好受创产业链复工复产、达产稳产。目前企业均已全面复工,但多数尚未达产达标。复工复产了,电力、人力都到位了,机器也转起来了,但是没有达产达标。数据显示,7月份617种产品中同比增长的有260种,只占42.1%,二季度产能利用率75.1%,同比上年同期低3.3个百分点。

因此,复工复产抓住重点、重创产业链,如汽车、集成电路、消费电子、装备制造、农资、医药、食品等重点且受重创的产业,以龙头企业为牵引,贯通整个产业链。

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担着关键零部件、元器件、关键材料的生产任务,也就是要消除“卡脖子”的痛点,因此尤其要将各项纾困解难政策落实到位。

二是加强和改善对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调节。已经确定的政策加快落地,比如大家熟悉的留底退税1.5万亿,上半年基本到位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

各项加强监管深化改革的措施密集出台,要加强协调配合。每个政策都是对的,但是要同时出台,可能会带来一些别的影响,因此要把握好“时、度、效”,要关注叠加复合效应和影响,防止操之过急,尤其要防止“一刀切”。

要吸取去年由于缺煤拉闸限电的经验教训,市场失灵的时候,政府这只手要及时加强调控。不要等问题影响较大的时候,才出手解决。

三是落实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三驾马车中,消费品零售总额1-7月份同比下降0.2%,7月份同比增长2.7%,疫情形势下消费增长较为缓慢。从出口来看,1-7月份虽然仍有14.7%的增速,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,增速已经难以维持。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,1-7月份名义增速为5.7%,扣掉投资物价增长指数后增速仍显乏力。

因此,中央决定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扩大基建内容,由“两新一重”拓展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。在实施上,要优化结构布局和运作模式,通过预算类基金、专项基金、地方专项债券,带动民间资本,加大投资。在时间节点上,可以适度超前。

同时要注重加快、加大工业投资。多年来工业投资乏力的情况有所改善,1-7月份工业投资增长10.5%,快于全国投资5.7%的增幅。

四是重视能源安全、粮食安全,工业要“保供稳价”。中央多次强调,能源和粮食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。俄乌冲突加剧了紧张,资源短缺、价格飙升,可能会引起危机。能源安全,首先要加大国内产量,1-7月我国煤炭产量增长11.5%,原油增长3.7%,天然气增长5.4%,总发电量增长1.4%。同时,要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,确保能源供应。我国粮食年产量1.3万亿斤,但每年仍然有不少进口,其中大豆大多数靠进口。化肥非常重要,我国氮磷肥自给自足,但钾肥一半以上要靠进口。一斤化肥增产3斤粮食,我国年用化肥5500万吨(折纯),增产1.65亿吨,占全部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。农膜250万吨、农药150万吨、农柴2000万吨,农机保有量2亿台。工业承担着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重担,要改变对农资的忽视和偏见。

二、建设制造强国“十四五”要有新进展新突破

(一)大变局下再次审视我国工业发展的问题挑战

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,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。我国科技投入的绝对量达到2.78万亿,仅次于美国,但其中用在基础研发的只有6.2%,到“十四五”提到8.0%,发达国家15-20%,科技成果转化率30%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。二是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,低端产品过剩,高端不足。三是工业基础能力仍较薄弱。部分基础元器件、零部件、关键设备依赖进口,产业链安全存在风险。四是地区、行业、企业差异大,工业2.0-4.0并存,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够。五是绿色低碳转型缓慢。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.1倍,严重污染得到了扭转,但还没有根本转变。现在二氧化碳一年排放量超过了100亿吨,占全球的30%,而且还在增加,到2030年达峰,“双碳”任务繁重。六是数字化、智能化正在加速启动,但是两化深度融合、企业跨界融合还需走深向实。七是部分能源资源短缺。我们原油对外依存度73.5%,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3%,铁矿石按照含铁量对外依存度85%,铜、钴、镍对外依存度约90%,锂对外依存度70%。

(二)看到问题和差距,提出解决办法,身体力行去落实,这是有信心有实力的表现

3 (3).png

一是提高创新能力。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,从2006年到2020年我国完成了第一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。在此基础上要执行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,还要瞻前布局一大批重大专项,还要重组整合建立国家实验室。去年年底,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经有17个了,到2025年要增加到60个,才能基本覆盖工业行业。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1.35%,预测到2025年提高到1.6%。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要兼顾应用领域。

二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。基础零部件、元器件、先进基础工艺、关键技术材料、产业技术基础,这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“四基”,再加上基础工业软件形成“五基”。目前我国对于基础能力建设下的功夫仍有待提升。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工业整体素质、核心竞争力的体现,也是实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提。要按行业梳理摸排“卡脖子”的痛点和节点,去专项攻关、协同攻关,强链补链固链,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。

三是深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要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。要适度超前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而且要延伸到行业和企业。要培育和发展各种互联网服务平台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.8%,“十四五”提高到10%,这个是“十四五”纲要里面的新指标。发展智能制造要推进5G+工业互联网,建设自动化生产线、数字车间、智能工厂、智慧园区,要逐级地进行。要大力开发“应用场景”,促进工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。2021年,全国有工业APP60万件,到“十四五”末要提升到100万件,以便于行业、产业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。

四是全面推行绿色低碳。低碳、循环、节约,深入节能降耗和减碳治污。认真落实中央“双碳”要求,全国统筹、因业施策、分类推进,节约优先,稳步安全降碳。能源是源头、工业是重点。调整优化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、产品结构,梳理碳排放、查清碳足迹,落实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责任,大宗物品保供稳价,保障安全。

五是提升优质制造。提品质、增品种、创品牌是针对消费品提出的“三品”,我认为应该将“三品”扩展到包括生产资料的全部工业产品。“三品”的原动力来自先进的工艺技术。因此要从研发设计抓起,落实到绿色智能技术改造,建立与智能制造相对应的质量管控体系。要采用数字孪生、在线监测、过程控制、质量追溯、大数据市场细分、个性化规模定制等新方法、新模式,健全全寿命周期服务,要重视用户体验、市场评价。协同推进各层级产品质量标准升级,从而提升绿色低碳安全健康的标准,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。

六是提升工业领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。发展壮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十大重点先进制造业,同时还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。要分期完成“十四五”重点建设项目,据实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,成为各个城市群的经济支撑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,构建现代产业集群。要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,“十四五”期间全国要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企业、10万家专精特新、1万家小巨人,我建议培育2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,同时要涌现一批产业链的龙头企业,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,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性、紧密性和竞争力。

三、深圳市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、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树立了榜样

4 (5).png

(一)从全国城市的工业状况看,深圳市具有几个全国第一

深圳市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,深圳提出工业立市、制造强市,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。从全国城市的工业状况看,深圳市有四个全国第一显得非常突出,第一个是去年工业增加值破万亿,10356亿,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,达到4.1万亿,位列全国城市第一。第二个是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全国城市第一,达到63.3%(全国是15%)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国城市位列第一,达39.6%(全国是12%)。第三个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国第一,高达30.6%(全国是7.8%)。第四个是进出口贸易量与GDP的比率全国第一,2021年深圳高达115.6%(全国是34%),出口量居全国城市之首。

(二)同时还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导向

一是深圳市如何进一步加快GDP和工业增速?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战胜疫情困扰,GDP增长3%,工业增加值增长5.9%,分别高于全国的2.5%和3.4%,成绩来之不易。总体来看,但近几年的增速偏低了,2021年GDP增速6.7%低于全国的8.1%,两年平均增速4.9%低于全国的5.1%;2021年工业增加值增幅深圳4.7%低于全国的9.6%,两年平均深圳3.3%低于全国的6.1%。

二是深圳市的工业占比占GDP比重也是逐年下降,这是全国的趋势。但是从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,全国自2020年起已经逐步回升(2020年30.8%,2021年32.6%,2022年上半年34.1%)。而深圳仍处于下降趋势(2017年36.3%,2020年34.4%,2021年33.8%,2022年上半年估算约33%)。深圳市应该考虑如何保持占比基本稳定,并且要力争回升。

三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后期,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。中国东中西部差距很明显,东部的优势是科技、人才、市场,工业化程度高。中西部的优势是资源、土地、劳动力,但是工业进程比较晚,全国一盘棋,东中西部的优势要互补,协调发展。工业化全国是一个整体,不宜提哪个省、哪个市已经工业化,甚至是后工业化,更不能提再工业化。深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支持珠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,还要支持全国。

(三)深圳市最近提出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,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

继续强化对工业经济政策和服务并举,进一步增强深圳工业经济在更高区位的运行能力。还提出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,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,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。

要优先发展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,瞻前布局8个未来产业,为深圳市的工业经济当下和未来擘画宏伟的前景。为实现上述目标,深圳还提出了30条措施。确实深圳市委市政府有远见、有决心。

5 (5).jpg

为此,提两点建议供参考:

一要力争保持工业增加值的增幅与当期的GDP增幅相当或者略高。这样才能保障制造业在GDP占比基本稳定。既要重视量的增加,更要重视质量品牌改进和降低成本,提升增加值。尤其要关注产业数字化转型,这是深圳领先全国的优势。要加速做实产业数字化转型,为全国树立榜样。

二要加大有效投资,实际增长应争取等于大于GDP的增长。要把投资名义增长扣掉投资物价指数以后,等于或大于GDP的增长,提高投资强度(投资额与GDP之比)与全国相适应。2017年全国是76.4%,同年深圳只有24%,2021年全国是47.6%,深圳未查到相关数据。当前要加大基础建设投资,稳经济稳增长要布局一大批新兴产业,要改造传统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,都需要加大投资。也希望深圳市能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,增加工业投资实现预期发展目标。希望通过“十四五”期间的先进制造大项目,改善深圳投资状况薄弱的情况。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,谢谢大家!


即将开放,敬请关注
确定